
健康科普配资入门炒股
Health Science
科学守护脑血管系统
我们的大脑,这个仅占体重2%的器官,却消耗着全身20%的氧气和血液供应。它如同身体的“总司令部”,支配着我们的思想、记忆、情感和一切生命活动。而负责为这座精密司令部输送养分的,正是我们复杂而脆弱的脑血管系统。
今天,合卫小编
邀请到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贺军,带我们一起了解我们身体中的“生命之河”——脑血管系统。
一、认识脑血管系统
脑血管系统包括动脉、毛细血管和静脉。
其中,脑动脉最为关键,也最容易出问题。它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相比,有几个显著特点:
展开剩余89%1.管壁薄,弹性差:脑动脉的中膜弹性纤维较少,不如冠状动脉等厚实,对血压波动的缓冲能力较弱,更容易在高压冲击下受损。
2.分支角度大:一些关键分支(如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)以直角从主干分出,血流冲击力大,是高血压性血管病变和微动脉瘤的好发部位。
3.血脑屏障精密:脑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紧密,形成了保护大脑内环境的血脑屏障。一旦血管受损,屏障功能破坏,有害物质便可长驱直入,损伤脑细胞。
4.对缺血缺氧极度敏感:脑组织几乎没有能量储备,完全依赖持续的血流供应。一旦血流完全中断,脑细胞在5-8分钟内便会开始不可逆的死亡。
正是这些特点,使得脑血管尤其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。
二、侵袭“生命之河”的四大元凶
脑血管疾病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。
1.高血压——无声的“河道侵蚀者”
长期持续的高血压,如同持续上涨的洪水,不断冲击、侵蚀着血管内皮。内皮受损后,血液中的脂质等物质便会沉积于此,启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。同时,高压还会使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、纤维化,管腔变窄,既易形成血栓,又可能在薄弱处形成微动脉瘤,成为脑出血的“定时炸弹”。控制血压是保护脑血管的第一要务。
2.动脉粥样硬化——致命的“河道淤塞”
这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死)最主要的原因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“坏”胆固醇)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下沉着,形成像粥一样的斑块。斑块逐渐增大,使血管狭窄;更危险的是,不稳定的斑块可能破裂,迅速形成血栓,完全堵塞血管,导致其供血区域的脑组织坏死。
3.糖尿病——全方位的“河道腐蚀剂”
高血糖状态会毒害血管内皮细胞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。此外,糖尿病常伴随脂代谢异常、血液黏稠度增高,并可能损伤血管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,从多个方面加剧脑血管的损害。
4.心房颤动——危险的“上游来沙”
房颤时,心脏左心房无法有效收缩,血液易在心耳部淤滞形成血栓。血栓脱落后,会随着血流上行,堵塞脑血管,造成心源性脑栓塞。这种卒中往往起病急骤,病情严重。
其他重要危险因素还包括:吸烟(直接损伤内皮、加速硬化)、过量饮酒、肥胖(尤其是腹型肥胖)、缺乏运动、不健康的饮食、长期精神压力以及遗传因素等。
三、守护脑血管健康的三道防线
保护脑血管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,并建立分级防御体系。
第一道防线:生活方式干预-治未病之病
这是最有效、最经济,也最能自主掌控的防线。
1. 智慧饮食:遵循“地中海-DASH”饮食模式
多吃:各类蔬菜(特别是深绿色叶菜)、水果、全谷物(燕麦、糙米)、豆类、坚果。
优选蛋白质:鱼类(尤其是富含Omega-3的深海鱼,如三文鱼、鲭鱼,每周至少两次)、禽肉。
用好油:使用橄榄油、菜籽油等植物油,减少动物脂肪摄入。
严格限制:加工肉类(香肠、培根)、含糖饮料、高盐食物(每日盐摄入量<5克)、反式脂肪酸(常见于油炸食品、糕点)。
关键在于:这种饮食模式能有效降低血压、胆固醇,控制体重,抗炎抗氧化,全方位保护血管。
2. 规律运动:让血液“活”起来
推荐: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骑自行车),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。
结合力量训练:每周2次力量训练,有助于改善代谢。
3.戒烟限酒:切断直接伤害
吸烟对血管的伤害是明确且直接的。戒烟后,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显著下降,因此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,女性不超过15克。最好是不饮酒。
4.管理体重与压力
控制体重:将体重指数(BMI)维持在18.5-23.9,腰围控制在男性<90cm,女性<85cm。
心理平衡:长期精神压力会导致血压升高、内分泌紊乱。通过冥想、瑜伽、兴趣爱好、社交等方式有效减压,保持乐观心态。
第二道防线:慢性病管理-控制已病之疾
如果已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慢性病,严格的管理就是预防脑卒中的核心。
1.血压管理:目标通常是<140/90 mmHg,若能耐受,部分患者可进一步降至<130/80 mmHg。切记:遵医嘱服药,切勿自行停药、换药。
2.血糖管理: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、运动、药物将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控制在7.0%以下(个体化目标请遵医嘱)。
3.血脂管理:对于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,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,不仅为了“降脂”,更是为了“稳斑”,防止斑块破裂。
4.房颤抗凝:确诊房颤的患者,应根据卒中风险评估,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(如华法林、达比加群、利伐沙班等),预防血栓形成。
B(Balance):平衡丧失,突然行走困难,头晕。
E(Eyes):视力突变,视物模糊或眼前发黑。
F(Face):面部不对称,口角歪斜。
A(Arms):手臂无力,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。
S(Speech):言语不清,表达或理解困难。
T(Time):时间就是大脑! 一旦出现以上任何症状,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争分夺秒送医。
2.定期体检与专项筛查
基础检查:每年至少一次血压、血糖、血脂检测。
专项检查:对于高危人群(如高龄、有家族史、患有慢性病),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颈动脉超声(检查颈动脉斑块)、经颅多普勒(TCD)(评估颅内血流)、头颅CT/MRI等检查,以评估脑血管健康状况。
四、温馨提示
1.保证充足睡眠: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打鼾伴呼吸暂停)会导致夜间缺氧、血压波动,严重损害脑血管。
2.保持大便通畅:用力排便会使腹压、胸压急剧升高,血压瞬间飙升,极易诱发脑出血。
3.避免骤然冷暖刺激:夏季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,从炎热室外进入空调房时,血管会急剧收缩,易引发意外。
4.清晨起床“慢”一点:清晨是血压高峰期,也是脑卒中高发时段。醒来后宜在床上躺片刻,再慢慢坐起,活动放缓。
据了解,合肥市二院神经内科是安徽省“十四五”临床医学重点专科,国家高级卒中中心,合肥市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。学科设脑血管病(含神经介入),帕金森病与睡眠障碍、癫痫,神经免疫三个亚专科,常规开展特色技术:绿色通道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;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置入术;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疗;视频脑电图监测癫痫患者及神经重症患者;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患者全程管理;神经免疫性疾病的全程规范化管理等。可谓广大市民提供专业的诊疗服务。
专家介绍
贺军,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平路院区神经内科行政副主任、副主任医师,脑血管介入治疗组长,合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秘书,安徽省中西结合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,安徽省全科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理事,安徽省脑出血专科联盟委员。近年来,主持安徽省科技厅科研项目一项配资入门炒股,获安徽省科技厅优秀论文三等奖二项。擅长脑血管病,头晕头痛,神经重症等疾病的治疗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